常見問題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常見問題生物質清潔取暖為何叫好不叫座
發布時間:2019-12-02 瀏覽:2222次
生物質能被認為是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冬季取暖的重要路徑之一,且得到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但目前仍有一些部門意見不統一、持有不同看法,導致一些地方政策不明晰、路徑不明確,成為制約農村生物質清潔取暖發展的最大束縛。
10月中旬,供暖季臨近,山東省陽信縣河流鎮史家圍子村家家戶戶已準備好了生物質清潔取暖爐具。距離記者上次來調研恰好過去一年,記者發現,從最初的解決散煤燃燒,到后來提升到農村“廚房革命”,再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生物質清潔取暖給陽信縣帶來的似乎已經遠不止清潔取暖那么簡單。
“清潔取暖需要大力推進‘宜柴則柴’。”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在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生物質清潔取暖及產業化發展(陽信)峰會上呼吁,“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每年產出的生物質原料折合11.7億噸標準煤,且將持續增多。生物質資源可再生,用不好是個害,用好了是塊寶。”
示范——
頂著壓力打造“全國首個”
作為我國的鴨梨之鄉、全國畜牧百強縣、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產業基地,廢棄木材、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曾是讓陽信縣頭疼的“廢棄物”。然而,“觀念一轉天地寬”。現在,每年5萬噸的梨樹剪枝、80萬噸的秸稈、10萬噸的鋸末以及150余萬噸的牛糞都已經成為該縣實施生物質清潔取暖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陽信縣副縣長張新國告訴記者,自2017年開始,該縣正式啟動生物質清潔取暖改造試點。截至目前,全縣已改造4.7萬余戶,通過推廣“生物質燃料+專用爐具分散式取暖”“生物質燃料+鍋爐機組分布式取暖”“生物質熱電聯產集中供暖”三種模式,打造了全國首個全域推進生物質清潔取暖示范縣。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新國坦言,“我們推生物質清潔取暖沒有成熟的先例,政策也不明朗,真的是頂著壓力干。”
該縣河流鎮張古風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2018年取暖季,采用生物質清潔取暖,室內溫度保持在18℃左右,在政府補貼后,一個取暖季僅花費了800元左右的取暖費。
事實上,近年來生物質燃料加工及節能環保爐具技術不斷進步,生物質燃料適配專用清潔爐具已實現高效低排放。而且,由于具備布局靈活、適應性強,適宜就近收集、就地加工、就近消費、分布式開發利用等優勢,生物質能被認為是適應于北方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冬季取暖的重要路徑之一。
掣肘——
政策不明晰束縛“手腳”
盡管試點取得成效,前景也被看好,但生物質清潔取暖卻并沒有多點開花。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在清潔取暖的技術路線中,煤改氣占58%,煤改電占36%,集中供熱占5%,剩下1%左右的市場由地熱、太陽能和生物質等組成。制約生物質清潔取暖發展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任彥波指出,在農村發展分散式和分布式生物質清潔取暖,雖然此前《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提出“對于偏遠山區等暫時不能通過清潔供暖替代散燒煤供暖的,重點利用‘潔凈型煤+環保爐具’‘生物質成型燃料+專用爐具’等方式替代散燒煤”,但目前仍有一些部門意見不統一、持有不同看法,導致一些地方政策不明晰、路徑不明確。政策搖擺成為制約當前發展農村生物質清潔取暖最大的束縛,行業亟待政策能“扶上馬、送一程”,同時需要地方政府能統籌規劃,實現產業化、模塊化發展。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竇克軍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目前生物質供熱領域應用優先準入保障和經濟激勵措施不足。同時,生物質能的產業標準、監管體系以及資源保障體系都有待加強與完善,這些都導致生物質清潔取暖進展緩慢。
升級——
應與鄉村振興等戰略結合
針對上述問題,吳吟認為,要把農村生物質清潔供暖納入公共事務管理范疇,讓城市和農村居民都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紅利,逐步發展和增加農民冬季清潔取暖補貼。相關部門要制定和滾動修訂生物質清潔取暖技術標準和領跑者計劃,形成市場化優勝劣汰機制。在服務方面,一個區域可發展一家或少數幾家綜合服務商,向用戶提供生物質清潔取暖設施及運維服務,對區域取暖帶來的大氣環境質量要負總責。
“探索生物質清潔取暖的更好路子,需要創新理念。在清潔取暖處于百花齊放時期,要允許和鼓勵各種路徑探索,發展‘多能聯供、多點聯網、多廢聯消、多品聯產’,還可以結合5G技術等科技創新催化清潔取暖更好發展。在實踐中,通過市場機制淘汰落后路子。要將生物質清潔取暖與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結合起來。”吳吟強調。
竇克軍則建議,要推動生物質清潔取暖的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強生物質清潔供暖應用的優先保障和公平準入,加強生物質資源調查與評估體系建設,建立資源保障體系。同時,完善生物質熱力和生物質燃氣價格機制與補貼機制,并加強生物質能各領域標準制定和監管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