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產業布局轉向規模化利用
發布時間:2019-12-02 瀏覽:1923次
2016年12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對我國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具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產業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業界普遍認為,從我國能源結構和發展環境來看,中長期我國生物質能發展前景廣闊。
生物質能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能源,其技術成熟,應用廣泛,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緩解能源供需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全球繼石油、煤炭、天然氣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是我國實現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生物質能面臨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機遇。
根據國家能源局此前對外發布的《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規劃》顯示,全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余物、林業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截至2015年,生物質能利用量約3500萬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的生物質能利用量約180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發電和液體燃料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氣等產業已起步,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但是從資源和發展潛力來看,我國生物質能還存在社會各界尚未形成共識、開發利用經驗不足、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低、標準體系不健全等主要問題。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受制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農林生物質原料難以實現大規模收集,一些年利用量超過10萬噸的項目,原料收集困難。畜禽糞便收集缺乏專用設備,能源化無害化處理難度較大。急需探索就近收集、就近轉化、就近消費的生物質能分布式商業化開發利用模式。
同時,我國生物天然氣和生物質成型燃料仍處于發展初期,受限于農村市場,專業化程度不高,大型企業主體較少,市場體系不完善,尚未成功開拓高價值商業化市場。纖維素乙醇關鍵技術及工程化尚未突破,亟待開發高效混合原料發酵裝置、大型低排放生物質鍋爐等現代化專用設備,提高生物天然氣和成型燃料工程化水平。
如何進一步突破瓶頸、實現產業化發展?政府相關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做到系統規劃,搭建良好的政策體系,成為業內人士普遍認同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駱仲泱指出,生物質能有著多重屬性,但業內人士對此并未充分理解,“只關注了能源屬性,而忽略了生物質能的利用還具有環境屬性以及解決‘三農’問題的屬性”。同時,山東理工大學副校長易維明也認為,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和風能、太陽能的差別在于其產品的多樣性,“既有氣體燃料,又有液體和固體燃料”。
在企業方面,對支持性政策的呼喚則顯得更加急切。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會永認為,生物質能產業有多種用途,從固體燃料到液體燃料,以及碳、電、熱聯產項目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生物質能源將是一個有力的支撐。海南神舟新能源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浩夫也指出,政府應對生物質能源在政策上給予充分保障,為生物質能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保駕護航。
為此,《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生物質能發展將堅持分布式開發、用戶側替代、融入環保、梯級利用的原則。擬大力推動生物天然氣規模化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加快生物液體燃料示范和推廣,形成近收集資源、就近加工轉化、就近消費的分布式開發利用模式,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
規劃稱,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綠色低碳生物天然氣產業,年產量達到80億立方米,建設160個生物天然氣示范縣和循環農業示范縣。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淘汰燃煤鍋爐任務較重的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區域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加快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
據測算,到2020年,生物質能產業將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其中,生物質發電新增投資約400億元,生物天然氣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產業新增投資約180億元,生物液體燃料新增投資約180億元。而“從規模效應上看,建設5000立方米到10000立方米生物質燃氣規模的工程是比較合適的。這與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相吻合。”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看來,目前,如何順利實現大型化轉型,是生物質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